格调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乐活频道 >> 格调 >> 正文
做一个“文化寻根”的使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 14:25:52  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做一个“文化寻根”的使者

  顾大朋:80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新疆阿克苏姑墨书院名誉院长,浙江时代出版印刷公司主编,“朋来乡村”国学课堂创始人。

  2008年起于西湖国学馆主讲《论语》《孟子》,2015年起于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主持“国学经典传习”,2018年获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中央电视台“最美教师团队”代表教师。

  近些天,一个美丽的身影活跃在榆中县田间地头的中小学,她携着浓浓的书卷之香为孩子们带来了国学课。这个身影就是80后文化学者顾大朋。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兰,从她丰富的履历可以看出,这祖籍山东的女子,有着江南水乡的灵气,但她却经常活跃在祖国的西部地区,为当地的孩子们普及国学知识和理念。

  谈起这次下乡的经历,顾大朋说:“我给大家讲了跟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好,他们的知识面也很广,提到一首诗大家马上就能背出来,讲一个历史典故他们也都知道,这让我非常欣喜。这次活动源于我发起的‘朋来乡村国学课堂——乡村振兴项目’,就是让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从了解家乡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到农村去,我认为国学的真正根基是在农村,作为学院里的学者,我一定要走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走到田间地头去,我才能知道我们中国最有根底的学问。这次从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中,我感到此行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起为何要给孩子们讲成语,顾大朋说:“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其实每个词语都有自己最初的意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些词语它的含义会发生变化,我举一个例子,也是我在给孩子们讲课的时候常提到过的,如‘言必信,行必果’,我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这个成语,且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褒义词,可是我们的理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即‘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后面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硁硁’是固执浅薄的意思,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固执的,浅薄的,是没有境界的,可见,历史上孔子对于这种言出必行的人,评价很低,所以也绝不是个褒义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慢慢演变成了褒义词,意为做事要有个结果,说出的话要一定可信,要守信用。这个成语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它不像我们考试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其实我们中国文化元素中的很多东西是没有答案的,它是随着这个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学会去思考,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而不是说记住一个答案。”

  说起成语就不得不提到国学。那么国学这个词语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哪里呢?顾大朋说:“‘国学’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周礼》中,指的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教育学府,也就是培养国家的储备人才的机构,所以国学就指的是周朝最高的教育学府。这个词语和我们今天的脑海当中的国学的含义是差别比较大。”

  那么这个词语在什么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呢,让它不再表示一所学校,而变成了我们今天指的是文化的一个代称。顾大朋说:“国学成为中国学术的代称源于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首,从此‘国学’一词成为中国学术的代名词。还有,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而中国现代思想家、理学家马一浮认为:“国学者,六艺之学也。此教(六艺)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十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源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马一浮先生就告诉我们,中国学术的出发点他是以经学为根底的,就像一个像建筑的基础一样,高楼大厦不管多高,根基一定要打好,如果根基没有打好,上面建的再豪华也是空中楼阁,随时会坍塌。

  那么,这两种对国学的定义的异同何在?顾大朋阐释道:“两种概念是广义与狭义之分,只是角度不同,一个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一个是站在中国文化的全面,一个是最核心的最精华的,一个是最全面的,所以这两种说法他并没有对错之分。他们观点的共同点是国学都要经世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什么叫经世致用,就是指我们的文化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更不是停留在学术层面上,也不是停留在高校里,而是要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中,渗透到我们血液里,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

  说起马一浮先生,顾大朋充满了崇敬之情:“马一浮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周总理称马一浮先生是我们中国最早的理学家。马一浮先生同样也留学过并去过很多国家,学习各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但是他‘看过世界’之后,却在30多岁时选择回国,那时正是国难深重时,他为什么要回国呢?他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才发现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最高深的。马一浮先生认为文化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生命力,只要文化还在,哪怕是我们在发展中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都不重要,只要有文化这个种子在,我们的民族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些年顾大朋一直致力于国学的研究与传播。“我为什么一定要给大家讲什么是国学。其意义在于我们要了解自己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要用自己的智能把它发挥出来,这个才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能坚持是因为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坚持,就像信仰一样,这个信仰,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后,你才会不受被时代的浮躁所淹没。”顾大朋告诉记者。

  作为浙江一所高校的教授,顾大朋说:“我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建议他们写自己的家乡。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给我的毕业生说,不管你们以后是不是要回家乡,我希望你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并介绍自己的家乡,哪怕以后出了国或者到了其他国内的大城市,也要牢记家乡的文化,因为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我觉得人都把自己的文化忘记了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文化是我们的根,只要文化还在,我们的国家始终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都能振兴。”

  在教育理念上,顾大朋以孔子讲的“君子不器”为例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代表以后走向社会就靠这一个专业谋生。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博采众长,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你怎样去思考。专业技能可能三年五年就能上手成为一个专家,而最可怕的是,只了解知识而不会思考,我们只学习知识,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从学到用的差距就像是一条鸿沟一样。我们现在太注重知识的学习了,其实要讲到知识电脑比我们人厉害多了,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非常容易,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它比老师要讲得详细得多,那么一个老师的职责是什么?那么老师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国学对我们来说就像大树的根,就像每一根枝脉、每一片叶子的生长都离不开根。一棵大树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我们看不到根,但是根一直滋养着整棵树,须臾不可分离。”

  访谈到尾声,顾大朋感慨地说:“我们知识分子在自己的时代要怎么样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不仅仅为了评职称,或者是为了写一部著作,除此之外应该还有更高的追求,还应该知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承担在我们的身上。我想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尤其让人折服。与其同时期出现的文化都剩下断壁残垣时,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仍然存在,甚至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我们使用的汉字,虽然有简体和繁体的区别,虽然有各种不同变换的书写方式,但不影响我们去学习她、认识她,即便是甲骨文,我们也能辨认出部分,毕竟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就在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倡‘文化复兴’,我们只有了解文化才能够自信起来。”(记者 华静)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