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高艺萌)6月20日下午,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协会会长、“网红院长”单霁翔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37讲,为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的演讲。
现场观众。云南师范大学供图
站立2个多小时,几百页图片的PPT,中途甚至没有停下喝过一口水,单霁翔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故宫近年来的变化,分享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的点滴故事,更让师生们感受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这句承诺的分量。
“皇宫禁地”成了“网红景区”
雍正萌萌哒表情包、“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故宫口红……近几年,故宫离人们越来越近了,这所曾经严肃的紫禁城,不断推陈出新,活成了备受关注、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超级网红,而这些变化都与单霁翔密不可分。有人形容他是“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就是这样一位“故宫人”,带领团队把故宫打造成了真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标杆。
作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上任的7年间,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近600岁的故宫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谈到故宫这些年的每一次改变,单霁翔如数家珍,他能精确地说出故宫有1200栋古建筑、1862690件(套)藏品,是占地112万平方米的重重宫阙,有着200多只“故宫猫”……
在单霁翔的口中,故宫很“具体”。关于故宫一个个翔实的数据,是他花费5个月时间、踏破20余双布鞋量出来的。也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了解,单霁翔随后开启了三年的环境整治工作,扩大故宫开放范围、大力开发文创产品,让故宫这一曾经的“皇宫禁地”变成了人人喜爱的“网红景区”和打卡地。
让文物有“尊严”观众受“尊重”
过去的故宫,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单霁翔说,过去很多观众压根没把故宫当成一座博物馆。
这些现实的问题,他不仅看在眼里,更引起深深思考。如何让观众感受到“尊重”?面对旺季故宫人山人海的现状,单霁翔使出了“限流”的杀手锏,单日最高8万人游览;面对排长队购票问题,故宫采取了网络预约购票方式,避免排队拥挤;游客走累了,没地方休息,他决定增设了1400把实木坐椅,与红色宫墙相呼应,实用又美观。
如何擦亮故宫文物的光彩,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单霁翔说,故宫先后进行七年文物清理和三年藏品普查清理工作,以及持续不断的文物藏品修复保养工作,目前已呈现出阶段性成果,故宫博物院文物展出比例两年内将远远超过目前的2%。
“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没有‘尊严’,就显得蓬头垢面”,单霁翔指出,保护文物,不是把它们封闭起来严防死守,而是把它们清点、展示出来,让所有喜爱它的人了解它们,一起保护,这样文物的存在才能“更有尊严”。
近600岁的故宫有无限可能
2014年故宫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5年达到了60%,2016年达到了76%,2019年初已经达到80%。“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在单霁翔和团队的努力下,重新“活”了起来,光彩照人。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一定要深挖博物馆的资源,举办人们喜欢的活动,让人们来了不愿意走,走了还想再来,才是好的博物馆。单霁翔说,“今天我们经过努力,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们终于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的交给下一个600年。”
一年后,始建于1420年的故宫即将迎来600岁的生日。承载着国家记忆的故宫,不仅持续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实力,也将在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中带给人们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提起故宫,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还有网上能阅览珍贵馆藏的数字故宫、生活中有趣的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