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深化城市更新进程 推动五华城市升级
2018-06-25 10:29:4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我们的许多城市在城市新区不断扩展建设的同时,“旧城改造”亦日益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作为传统主城中心城区的五华区,空间、环境、资源要素已经趋于饱和,主城核心区如何实现价值提升,业已成为五华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一、 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解读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并不是一种新的理念,更不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城市就如一种有机体,就整体而言,它们总会经历从初建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落从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历程。

  不同的城市关于城市更新的历程或快或慢,或短或长,当然与其城市建设的背景、成长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有关。而从组成城市的细胞或个体—— 如建筑、邻里、街道、社区等等——来看,显然也同样要经历一种类似的生长、变化过程。城市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就如同有机整体与细胞的关系一样。因此,城市的改造与更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基本和常态化的工作,它甚至比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建)更加接近“城市建设”的基本含义和核心内容。

  一般我们所说的“旧城改造”,通常就是指旧城区的再开发,是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为了集约用地,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加强了土地的宏观调控。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种旧城改造,其着力的重点和出发点主要在于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建筑、空间等物质和经济层面的问题,改造的方式主要是以新的替换旧的,而对于改造的社会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并未予以充分的关注。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思考和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策略和角度,则是城市的“有机更新”。

  对于城市有机更新,较早提出这一思想理论的吴良镛先生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长期以来,因为对于城市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的认识不足,更由于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看法太过短视,致使我们的许多旧城改造实际上都采取了简单化的大拆大建的做法。人们常常把“旧城区”看作是城市的“包袱”和“毒瘤”,而旧城改造就是要清除这些“毒瘤”;再加上强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在旧城改造中采取不分良莠、大肆拆迁、平整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就显得“效益明显”、“顺理成章”。但是,这种改造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又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导致城市历史格局、空间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 

  二、 城市更新理念植入五华“三圈层”发展的探索路径

  2018年,区委全会提出了“三圈层”理念,即:一圈层”(一环至二环内)主城核心区,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二圈层”(二环外至三环内)西北片区,提升城市功能的辐射力,培育新经济增长极;“三圈层”(三环外涉农区域)西翥片区,推进土地流转,引导传统种植养殖业向高原特色农转型。

  这一发展理念,实质上就是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一种更新发展。在新的形势背景之下,要想有序疏解一圈层主城功能,提升主城的品味,我们不能单一的将城市更新与文化、科技、产业割裂开,而要将其进行整合,培养新的环境、吸引新的人群、培育新的产业,从而达到积累新的财富。

  (一)科技兴城,产业升级

  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研究发现,在工业文明时期,哪里靠近港口、公路、或者原材料产地,哪里更有钱。而今天最重要的资源已经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获取高技能劳动力,尤其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能力。我们会发现,在工业文明时期往往是“乐业带动安居”,而在科技文明时期,是“安居带动乐业”。

  都市与科技最完美的结合案例是“硅巷”,硅谷叫做Silicon valley,硅巷叫做Silicon Alley。曼哈顿区的下端是华尔街,上端是联合国所在的中城区,中间有两个比较发达的区域,一个是苏荷区,一个是熨斗区。就在它们中间有个最不发达区域,那就是最初的硅巷(Silicon Alley)。硅巷的逻辑就是,在一个最不发达的地区引入很多科技,吸引很多西海岸产业园的人搬来这里工作,然后这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这个叫做“硅巷模式”。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硅谷是高科技郊区,相对成熟,技术性更强,注重硬件,而且能够在硬件方面继续领先;而硅巷是大都市的中心,更多关心的是新兴趋势,应用性更强,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尤其快。

  这个案例对于五华的借鉴意义在于,五华区的主城核心区和西北片区既有高校,也有传统的科技产业园,通过这些平台,持续引入科大讯飞等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企业,培育国融智创等一批科技转化平台和若干的孵化器、双创空间、文创空间,那么就能形成聚集智慧、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

  (二)城市地标,文化增值

  这里的文化和文创不同,不是新孵化出来的文化,而是以前就有的,典雅的、历史的、人文的文化。比如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和林肯中心,以及我们的翠湖、讲武堂。

  每个城市都是有文化聚集区的,比如北京的东城区;而上海以南京西路为轴,成都北路以西、镇宁路以东分布了相当多的主流文化园区。

  这些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吸金力、强大的衍伸作用和对旅游的带动力。作为五华区来说,自身拥有西南联大、讲武堂、朱德故居等人文遗迹;有翠湖、圆通山、郊野公园等自然景点;有昆明老街、文明街、青云街、文林街等街巷文化;有莲花池庭院剧场、昆明剧院等剧院艺术……只要把这些串联起来,以翠湖为核心进行集中连片打造,就能成为昆明的地标。

  除了做好形象品质的提升之外,五华区还可以尝试打造文化的CBD。昆明人经常去周围旅游,所以很多地方都在打造昆明后花园。其实昆明是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特别是五华。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昆明人在滇池看了看叫本地休闲,到江浙看了看叫远距离游历,如果带着孩子到上海看了场戏就叫“City Break”。反过来,五华区是否可以在传统曲艺、庭院剧场、现代剧场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扶持,鼓励旧厂、旧楼宇、博物馆等空间转型为可参观有创作的剧场空间,把五华打造成为真正的交流中心呢?

  (三)模式创新,商圈再造

  如今的南屏步行街、王府井、小西门这些五华传统商圈正在经历大部分城市商圈经历过的商圈中心被分化的衰退问题。很多大商业在电商的竞争之下已经衰落了,但是仍然留下了共同认知。比如到北京去一定要逛王府井,到上海要逛南京路,到成都要看春熙路。这说明实体仍然是消费者体验最好的模式。

  日本格林木商业的老总说过一句话,“只有把商业做成一个好玩的地方,让人们来玩的同时顺便买些东西回家,这样的商业才能做得起来。”所以,五华现在应该引导几大传统商圈,用旅游的逻辑来打造商业,赋予传统商圈新的看点、玩点。

  1. 要强化名气用好正义路、南屏街、南强街、小西门和五华的老字号品牌。老字号怎么展示、我们现在很多老字号展示的都是“物”,但是我们真正应该展示的是“人”,在非物质遗产、老字号的保护传承中,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过程和人本身,应该适当的增加体验、参与等环节,增加消费体验。

  2. 要引入新业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商圈的十五分钟便利圈等等都是好的做法。在新的业态领域,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电商都在做实体店,最典型的是西雅图的Amazon Go,你在这扫码买东西,扫完了以后你什么都不用带走,之后会直接通过电商物流送到你家里去。这种方式解决的是旅游时的携带疲劳问题。

  3. 发展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据统计,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不到30%,就是说我们用30%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所需,剩下的70%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将导致市场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家一直都在问,深圳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强劲?超过了香港。深圳上万亿的两家明星企业,中国平安是现代服务业,市值两万亿的腾讯是现代服务业,马化腾已经成了亚洲首富,为什么?就因为中国七亿的网上消费者。

  所以,现代服务业、内容产业、文旅康养、生命质量的提高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五华商业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 段琪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