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顺荡千年卤水 吟唱“国宝”歌谣
2018-06-25 15:08:2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彩凤桥
 
藤桥
 
盐马古道
 

梵文碑

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李少军 摄影报道
 

顺荡,云龙县白石镇的一个山村,也是云龙古代八大盐井中的一个遗村。经历发展、兴盛和衰落之后,顺荡那股千年卤水依然“吟唱”着“国保”歌谣,“国保”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顺荡彩凤桥、顺荡藤桥名列其中。

千年流淌的卤水

云龙古代有八大盐井,如今只能在诺邓井、师井、顺荡井见到卤水了,顺荡井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通志·盐务考》记载,诺邓井开发于汉代,紧随其后开发的就是顺荡井。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云南设立盐课提举司四处,云龙就在其中,顺荡井设盐课司。

明《滇略》记载:“盐皆自井中出也,惟顺荡自岩穴涌出,有池盛之,熬作叶形,最洁白,无滓。盐泉初出甚盛,日百余斛,所司遣官验视,惧其增课也,以木石雍其源,令缓,既去,泉流遂微矣。”

早在明代前,顺荡井产盐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百余户居民主要靠煮盐谋生,村中有正井、洗锅井、天生井、祭天井等七个盐井,开四十多灶,每斤卤水可熬盐三两三钱,所产食盐质量较好。

《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顺荡盐东销大理,北销丽江、迪庆、西藏,南销保山、德宏、缅甸等地,最多时年产食盐9万多斤,年交盐课费银2828两,遇上闰月还要加课。

顺荡井兴盛时期,村民主要靠煮盐、卖盐等商业活动生活,千年流淌的那股卤水成了历史的见证。

梵文碑火葬墓群

顺荡古代就实行过火葬,村内明代的梵文碑火葬墓群,是迄今为止云南省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佛教密宗文化遗址,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梵文碑最早出现时间为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最晚出现的碑文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时间跨度为165年,共有火葬墓上百冢,现已发掘出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碑块和经幢全部选用当地的红沙石做成,大小不一,最大者通长1.66米、宽0.56米。碑座多数刻有赑屃、莲花须、白鹤、狮子等图案,碑与底座靠公母榫头连接和固定,碑块分为阴阳两面,阳面均刻汉字,中间直行为死者姓名,左边行为立碑年月日时,最两侧刻有童子、鱼、伞、宝瓶、海螺等“佛八宝”图案,碑额呈半圆形,正中刻尊胜佛母坐在须弥莲花座上,碑块上还刻有符咒,意为吉祥之所集。

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国内罕见,成为研究白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物证。

小桥流水的村庄

云龙沘江古桥梁群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顺荡境内的彩凤桥、藤桥就是其中的成员。

顺荡古村民居依山构建,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居民达到百余户,现存的民居多为清代建筑,屋基采用块石条石支砌,建筑风格多为白族的四合院、三坊一照壁、一正两耳等,设计精巧。

近年来,顺荡古村不断出现地陷,多数农家迁移到了沘江西岸,老村子里留下了大慈寺、古戏台、石牌坊等遗址,如今古村里剩下30余间房屋和10户人家。

沘江,被称为云龙的母亲河,顺荡古村地处沘江上游,在与外界长期交往中,村民们建造了不少的桥梁,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彩凤桥和藤桥。彩凤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多次进行维修,桥全长39米,宽4.7米,净跨27米,是一座典型的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顺荡藤桥已消失多年,2017年恢复重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顺荡盐业停止后,村民从商业转为农业,古村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村民依旧守护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家园。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