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普达措 诗意地栖息在彼岸之舟湖
2018-04-13 16:30:4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记者 张彤 摄

美编 郭金龙 制图

记者 李悦春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草芽茸茸,阳光融融,就像一块巨幅的江南丝绸,铺展在蓝天白云之下,柔韧细腻,叫人赏心悦目;马蹄在柔软的草甸上无声地踏过,我能充分感受到那片草甸的柔韧和弹性……秋天到来的时候,山岗上的杜鹃花悄悄地红了,那种张扬的,热烈奔放的,智慧深沉的,也是气势磅礴、铺天盖地的红,常常会让一个初入此境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著名作家汤世杰笔下的普达措

香格里拉大地上一颗明珠

座落在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是镶嵌在香格里拉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这美丽的香格里拉,这可爱的香格里拉,我深深地爱上了它。你看这山隈山涯,你看这红砖绿瓦,仿佛装点着神话。你看这柳丝参差,你看这花枝低垂,分明是一幅彩色的画。”这首名为《这美丽的香格里拉》的歌,仿佛从天边飘过。

普达措,藏语意为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之舟湖。2006年8月1日,普达措国家公园揭牌,是中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

2011年9月26日,普达措天蓝蓝,云悠悠,演艺界明星张杰、谢娜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澄澈如明镜的碧塔海、属都湖见证着他们的圣洁,色彩斑斓的弥里塘亚草场记录着难忘的时刻,新郎新娘在普达措宁静幽远的土地上,完成了世间最美好的盛典。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在中国的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湖北神农架、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祁连山、北京长城、云南普达措、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进行体制试点,普达措是云南唯一一家列入试点的国家公园。截至2020年,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格局将形成。

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建立,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上万个国家公园,经过近140余年的实践探索,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有效模式,在世界各国备受推崇。

我国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动植物自由生长的天堂

一进入普达措,宛若置身人间仙境。眼前是水美草丰、百花争艳、水天一色。沿着木栈道一路走去,只见有游客在景中拍照,有游客在栈道边观鸟。走着走着,一池碧玉般的湖水出现在眼前,这是“高原明珠”碧塔海,仿佛高悬于天上的一幅国画,人的灵魂也会染上画中的某道色彩。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每年春天杜鹃花盛开时,鱼儿吃了掉进碧塔海中的花瓣,醉了。接着,黑熊到湖边捞鱼吃,也醉了……“杜鹃醉鱼”的故事虽然没有亲眼所见,却早已让人感受到了它醉人的美。

据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普达措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以及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为767.4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普达措通过1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已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与复制的路径。

“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对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很明显,碧塔海的水质这几年保持在Ⅰ至Ⅱ类水,属都湖保持在Ⅱ至Ⅲ类水,没有受到污染破坏。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增加了很多,原来少见的黑颈鹤现在都有三四十只了。”公园管理局保护科科长丁文东说。

普达措拥有珍贵的自然遗产,包括低纬度海拔最高的生长树线——硬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低纬度高原型冰川遗址、体验高原“神湖文化”——云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碧塔海、仅分布于香格里拉的特有种——“中甸叶须鱼”,这些核心资源多数位于公园的严格保护区内。公园现有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子植物特有种多达1232种,占公园种子植物总数2275种的54.2%,其中有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树等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现有兽类76种、鸟类159种、两栖爬行类10种、鱼类16种、昆虫42种。其中有金钱豹、云豹、马麝等珍稀濒危哺乳动物20种,黑颈鹤、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鸟类32种,是动植物自由生长的快乐天堂。

对于公园的整体规划,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宝福浩说,公园总面积为1993平方公里,保护面积占总面积的99.81%,游憩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1.9‰,用于生态旅游开发的面积低于2%,符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理念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

“公园以较小面积2.3%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区域97.7%范围的有效保护。” 宝福浩说。

美丽景色得益于“普达措模式”

当眼前出现属都湖时,那种如梦如幻的美真实地呈现出来,它是藏在某座云雾缭绕的千年雪山之中的幻境,总是幽静如画,飘荡着原始的圣洁意味。

有史以来的艺术家,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激发他们的全部灵感与智慧的审美之物。那可能是一条江、一座山、或是一片云、一阵风、一阵雨,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微笑、一段歌唱,属都湖正是人类寻找的这种审美之物,每颗树、每道波纹、每道光影,都映衬了远古纯净的光辉与美丽。这么美的景色,得益于“普达措模式”的管理。

据宝福浩介绍说,在未建立国家公园之前,旅游活动对碧塔海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影响,人、马的践踏对地表、植被等产生了很严重的干扰,高峰期每天约有1000匹马在碧塔海湿地内践踏。建立国家公园后,对整个区域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取消了碧塔海景区载客游览的马队,园内禁止外来汽车进入,游客统一乘坐环保观光车;步行栈道采用架空设计,给动物留下了迁移通道。通过设立科学的解说和标示系统,增强了游客的环保意识,通过12公里生态旅游栈道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游客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保护区面积由14133平方公顷增加到了现在的60210平方公顷。”

在普达措,到处是洁净的环境与清新的空气。公园餐厅采用了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Ⅱ类水标准排放;公园还要求游客对带进景区的垃圾进行分类,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公园内的垃圾,每天都由环保车送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只见远处,一个红砖绿瓦的藏族特色餐厅出现在中心草甸上,成为草甸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是一个可容纳5000人就餐的餐厅,整个供电系统的设备就是藏在背后山坡上的两个太阳能电板,无污染又环保;公园内的8个环保公厕也使用了太阳能供电技术,太阳能不仅提供了照明的作用,还通过光电感应式自动打包完成粪便的处理。太阳能的运用在公园真是神奇的一绝。

在公园,有一个名叫洛茸村的藏族村落,居住着33户人家,他们在草甸上放牧牦牛为生,以青稞、燕麦和包谷为主食,每户人家平均养有30多头大小牲畜,均是野外放养,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且村民最高文化水平是初中,导致“抱着金碗讨饭吃”的情况。公园建成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享受普达措旅游反哺社区利益,“我们过去靠砍木头、打猎生活,穷得每人只有一双鞋,现在每人都有十七八双靴子,我家养了80多头牦牛,一年卖酥油饼就有1万多元,不过最大的收入是公园每年给的6万元。”洛茸村64岁的藏族老村长茸毕说。在洛茸村,公园带来的补偿资金和国家给予的生态公益林收益等补助,使户均年收入达12.48万元,还不包括养殖业等方面的收入。

普达措每年支付社区反哺资金近2000万元,使公园周边两个乡镇、3个村委会的23个村民小组、821户,3794人受益。从2008年至今,反哺资金总计达到1.5亿元。

云南田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姜若愚认为,适度的开发,再用开发的资金来“反哺”保护工作,这是云南国家公园发展的一种创新。“可以说,云南的国家公园模式创新,也是云南在生态旅游方面做的一个创新。”姜若愚说。

如今,为了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形象和推介能力。公园筹集资金2400万元,建立访客服务中心,改建科普教育展示馆,馆内设有公园概况介绍、生态系统展示柜、触摸展示屏、电子投影沙盘、经典藏民俗文化展示柜、3D影视宣教厅、特色景观幻影成像区等,将一个现代时尚的公园立于人们面前。

风景迷人,空气醉人,为公园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2007年以来至2017年,公园接待访客10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42亿元,其中2017年接待访客114.5万元,实现收入2.4亿元。

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片大地之上。寄托了人类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千古憧憬,表达了人类社会崇尚真善美的共同愿望。并且在一个崭新的层面上,道出了人类对于大地的崇敬与膜拜。

普达措即是人们向往的诗意之地。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