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鲁史古镇:马帮铃声隔世离空的回响
2018-02-12 10:03:27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分享至:

嘉庆年间,乐姓富绅栽种街口的两株大青树

古朴静怡的石阶

刻满历史印记的院落

鲁史古镇街口斑驳的石狮子
 

随马帮文化传入的麻花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老宅

据史料记载,鲁史古镇居于明清以前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商贸往来的茶马丝绸古道上,清末民国时期为茶马古道的一个中间驿站。由于地理位置的险要,南有澜沧江之阻,北有黑惠江之隔,东、南、北三面环水,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内地通往边境的一处关隘要塞,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部位,又是古代顺宁府的北大门。

茶马古道就像一支记载历史的画笔,写就了鲁史古镇的历史。随着古道的绵延,马帮带来财富的同时,中原以及更远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如流水般潺潺涌入古镇。

成 锦

滇藏茶马古道,因为茶叶贸易而得名,起始于西双版纳,绵延数前公里。自唐代开始至近代民国,茶马古道承载着云南的茶叶、丝绸等主要货物的贸易流通,千百年来未间断。云南特有的大叶茶从西双版纳出发经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到达拉萨,经拉萨后,部分茶叶还将继续过喜马拉雅山直到印度、加尔各达及欧亚地区。

茶马古道,不仅是云南最早的经济文化对外通道,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之一。

随着茶马古道经济的消失,茶马古道上那些曾经名盛一时的交通、经济、文化枢纽也脱去荣光,归于宁静。正当这些小镇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同时,旅游者追求新鲜旅游体验感的脚步,似乎又打破了宁静,为唤醒小镇当初的辉煌迎来新的契机。

历史烟尘中的鲁史古镇

走进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鲁史”古镇,街口斑驳的石狮子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威严,看似温顺许多。

沿街口而下,宽约3米的石头路中间铺设50公分宽度的石板,与石头路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异常突出,这便是曾经马帮铃响、商贾云集的茶马古道。路中石板为供马行走的专用通道,虽然不知最后一支马帮是何时走过古道,但石板上仍清晰可见马蹄印。

走在古道之上,路旁比比皆是老建筑,慵懒的阳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洒在斑驳的墙上,恍惚间似乎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和马铃声声……

据史料记载,鲁史古镇居于明清以前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商贸往来的茶马丝绸古道上,清末民国时期为茶马古道的一个中间驿站。由于地理位置的险要,南有澜沧江之阻,北有黑惠江之隔,东、南、北三面环水,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内地通往边境的一处关隘要塞,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部位,又是古代顺宁府的北大门。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马帮这个曾经重要的货物运输团体随之消失,鲁史也慢慢地也随着历史的烟尘被遗忘在边远的澜沧江畔。现今为临沧市凤庆县辖区,距离凤庆县城80余公里。

隔世离空依然庭院深深

茶马古道就像一支记载历史的画笔,写就了鲁史古镇的历史。随着古道的绵延,马帮带来财富的同时,中原以及更远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如流水般潺潺涌入古镇。

鲁史镇,原名阿鲁司,起茶马古道开辟于1302年。明万历26 年(1598)设司辟为街场,民国18 年(1929)建镇。

古镇街巷建筑虽然没有统一的设计,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在宗教文化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以此布局街巷,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三街七巷”的集镇布局。

建筑形制受茶马古道大理南诏建筑的影响,建成“四合院”、“三合院”风格,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

四合院中最有特色的是下平街的甘家庭院,房主甘遇春为鲁史街绅,院落建于1920 年,占地867 平方米,大小房子7 幢33 间,建筑面积836 平方米,单间为三厦楼房。

宅院结构为,正房、厅房、厢房。正房、两山耳房。四合院中一个大天井,左右两厢房为过厅,后面各一个花厅、照壁,四角各有一个小天井,目前大部分保存完好,同时保存较好的还有魁阁巷建于嘉庆年间乐氏宅院、楼梯街字永茂家院及按走马转阁楼设计的骆家大院、古朴典雅的杨家巷杨天富三合院等院落。

文化深厚人杰地灵

当年富户商贾随马帮而来,见鲁史区位特色气候宜人,便落籍于此。数百年年来家族之间上演了多少爱恨情仇,是非恩怨,当年可曾有谁想过,历史的变迁,马帮的没落,仅留下一院孤宅独守在澜沧江畔。

鲁史的经济方面,自明万历26年辟为街场以后,开始以农产品为主的以物易物和货币交易的两种形式进行交易,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商业手工业。20世纪30年代,商业手工业在内地客商的促进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此时,一大批来自江浙、川黔和省内的昆明、保山、大理的客商纷纷在鲁史开设商号、钱庄,主要经营绸缎、洋纱、日用百货等。当地骆姓大户也开办了“俊德昌”茶叶商号,自办茶叶庄园 400 多亩,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在滇西茶叶商行中颇有名气。

邻近县巍山、昌宁、永平一带的农副土特产品、山货药杂都流入鲁史市场,鲁史成为夹江地区的一大商品集散地。

当年贸易的流通,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先进的外来思想和优越的教育资源让鲁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迎来了文化发展的巅峰,促使当地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能士。

史料记载,鲁史明代便开始兴办私塾义学,至清代中后期,鲁史一直人才辈出。明朝末年的户部尚书龚彝、护国名将赵又新将军及名士毛健等皆出于此。至今鲁史街尚存如清咸丰进士郑榆的赠匾等,多块清代的进士匾。

民国以后鲁史更有一大批考入国内各大学的学生,三十年代还曾有一位考入北京大学。

鲁史曾经光辉的历史如今也鲜有人知,福祸所兮,也正因为遗忘,恰巧将古镇的风貌定格在了马帮最后消失的画卷里,唯有嘉庆年间,乐姓富绅种在茶马古道入街口的两株大青树风采依旧。更幸运是当地政府在鲁史古镇的宁静还未被游客打破之前,便做了合理妥善的管理和规划。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