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建水记》 解读“诗意栖居”范本
2018-01-11 09:15:5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建水记》作者:于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定价:88.00元

2018年伊始,诗人于坚为建水古城“立传”,捧出“文化散文+人文摄影”作品集《建水记》。中国美术报盛赞,这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并立即将其列入“2017年度‘十佳艺术好书’”榜单。若仅从书名看,很容易让读者想起于坚之前备受赞誉的《昆明记》《印度记》。然而,他告诉本报记者:“这才是我最重要的一本书。”

对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于坚有着近乎痴迷的情愫。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全国城市化进行狂飙突进的背景中,建水也曾展开局部的老城拆迁。于坚拍案而起,愤怒地呼吁停止这种“野蛮无知的行径”。在各界努力之下,一个相对“原始”与完好的建水,终于被保护了下来。

2015年冬天,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浸淫中国文化数十载的他感叹,至今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也就是在那一年,于坚开始创作《建水记》。

开篇,他便抛出了自己数十年思考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息地?它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在他看来,丽江只剩下建筑,昆明也是,而建水依然保留着古老传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细节和意义。建水绝非为旅游而活,它自古就这么活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标本”,更是“诗意栖居”的范本。

书中,于坚追溯:14世纪晚期,明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数十万中原、江南民众纷纷迁徙云南,其中,落户于滇南一带的各种工匠、大师,共同缔造了当时的临安,即今日之建水。

于坚写道:“中国文明的扩张从来不是以意识形态、观念,而是以生活方式去感化世界……中国生活方式是在世的、艺术的、美的、有意味的。”这种生活神奇地保存在建水,这里成了“古典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于坚喟叹,中国已经被拆得不成样子,没了历史,没了包浆,但“建水城已经包浆滚滚”。他以专章狂赞这种犹如“时间之釉”的“包浆”,一气写下十几句“美甚!包浆!”

于坚发现,建水人大部分仍过着“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小日子,大部分仍悠闲地住在自家祖上的四合院里,这种最能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四合院,仅建水城里就保存着五六百座。于坚认为“栖居,要有诗意,要有美在场,要有神灵在场”,四合院正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场”。

这部书的封面便选用了一张四合院的照片,看上去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视觉冲击极强。摄于2015年文庙开笔仪式的另一张照片,则被放在扉页,占了两个页码。建水地处边疆,却有着仅次于曲阜、全国第二大的文庙,数百年来聚文脉、香火于一身,至今不衰,“郁郁乎文哉”。这张富有象征意味的照片,似乎就已经为整部作品定下了追寻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基调。

或许许多读者并不知道,作为中国当代重要诗人的于坚,同时还是人文摄影家,这部《建水记》便收录了他数十年来游走于建水所拍摄的134幅照片。这些照片与他的37篇随笔一道,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那些极其丰富的绵密入微而鲜活生动的细节,描绘出了一幅21世纪中国罕见的诗意栖居的图景。

文化主笔 温星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