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五华文化惠民卡”正式上线
2018-01-04 14:45:57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五华文化惠民卡”上线首发。

市民扫码注册“五华文化惠民卡”。记者赵伟摄

电影、戏剧、书店、健身、休闲娱乐……“一卡在手”,统统打折。在新年开始之际,五华区投入200万元,为市民带来了一波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福利——昨日上午,“五华文化惠民卡”上线暨首发仪式在南屏步行街广场举行。从今年1月至10月,五华区将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五华文化惠民卡”项目,搭建起线上线下文化服务供应链,促进互联网+文化消费,为普通群众提供文化消费服务新模式,为特困群众、残疾人及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消费惠民服务。

“五华文化惠民卡”的发行,是五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举措。五华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五华区居民也在这种改变和发展中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文化惠民

为群众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美好生活,全民共享”。这是2018年昆明海鸥文化节的主题,也是五华区发行“五华文化惠民卡”的初衷。今年5月,“乐享五华”综合文化旅游营销推广平台正式上线,平台立足老昆明千年人文精粹,通过微信、网站等营销宣传手段,弘扬传统文化,塑造五华人文新气象,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五华文化惠民卡”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其发行通过乐享五华平台予以实施,目的在于引领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新时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首发仪式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五华文化惠民卡”的申请、使用等流程。普通“五华文化惠民卡”采用电子卡片发行方式,在“乐享五华”文化旅游营销平台基础上扩容增加了“五华文化惠民”板块。有文化消费需求的市民填写相关信息后,可在五华区“乐享五华”网站、“乐享五华”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申领,每张卡有150元的折扣使用额度。特殊用户“五华文化惠民卡”采用实体卡片方式,由五华区教育局、五华区残联及各街道办事处确定特殊用户名单,实名登记领取,每张卡有80元的折扣使用额度。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五华文化惠民卡”为文化企业和消费者搭建了一个强大的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平台具有文化资讯、影剧院、庭院剧、书店、体育健身、非遗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八大功能板块,将五华区内优质文化企业及产品汇聚其中。市民在成功申领“五华文化惠民卡”后,即可在五华区签约的文化经营企事业单位享受文化优惠服务,使用范围包括昆明环银电影有限公司、新昆明影城、昆明剧院等影剧院;莲花池、马家大院等庭院剧场;新华书店、新知图书等书店,以及多家健身场所、非遗文化产品店等。

“拿起手机,买电影票买书能打折,打折额度还挺高,这对我们市民来说确实是一项不错的福利。”在启动仪式上,市民孟先生高兴地说。通过当天的宣传,不少市民也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扫码注册了“五华文化惠民卡”,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享受到五华区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200万元买单。

五华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多部门协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引领的原则,以互联网思维,开创文化消费服务新模式,促进文化消费数字化、互联网化。五华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华文化惠民卡”的发行,旨在开创文化消费服务新模式,有利于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引领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使文化消费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好地发挥五华区作为昆明“文化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改革的红利。

健全机制

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一直以来,五华区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制定下发《五华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方案》《五华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五华区“文化惠民卡”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下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配套资金,有力保障了文化站、文化室免费开放、活动开展、报刊订阅、图书采购等各项工作和重大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

2017年以来,五华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并以贺新春、闹元宵等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喜迎中国传统佳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区文化馆共组织和参与举办文艺演出活动272场,放映公益性电影33场。同时,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发现整理了23个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和艺人,打造了1个“五华区非遗传习点”。“五华讲坛”实现了现场同步直播及点播,共举办了53场次,接待听众4235余人次。“你挑书、我买单”活动打破了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传统采购模式,由少数人采购向大众采购模式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公共图书馆的大众参与率和吸引力。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均向辖区居民开放,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五华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至今已3年,从观念上改变了过去由“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由民所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民所享”,达到公共文化“权利均等、参与均等、服务均等”的目的,让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走得好、走得远”,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大观街道“文化大观·大有可观”、黑林铺街道“民俗闹新春”、莲华街道双拥文化节、龙翔街道“传承历史 品味龙翔”、华山街道“和谐邻里节”、丰宁街道“潮乐丰宁 文化惠民”品牌、西翥街道“红岩调子会”、圆通社区在全省建立首家“盲人图书阅览室”、三合营社区打造全省首家“文化惠民社区”……“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良好格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五华区初步形成。

五华区还积极扶持辖区内庭院剧场,以莲花池、南强街和马家大院等庭院剧场为依托,通过昆明戏剧节的举办,将一批新创作的情景庭院戏剧展现给观众的同时,也让许多老昆明人欣赏到久违的传统花灯、折子戏等戏曲,让昆明历史故事以戏剧艺术形式融入城市文化中,使参与者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和现代情景剧的魅力,既实现了“文化惠民”,也调动了广大庭院剧生产创作机构的经营热情。

过去两年,五华区以每月一次的频率持续开展“五华跑团 悦跑五华”活动,这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目前已成功组织20次。“五华跑团”以倡导健康、低碳、绿色生活理念为核心,突出全民参与,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全民健身的热情和风采,实现了文化体育的互促互融。

以文筑城

建设魅力独特的核心区

以文立市,文化筑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在下一步工作中,五华区还将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做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室的免费开放工作。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大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公益性讲座,举办摄影书画艺术作品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持续推进“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建设,打造一批有都市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为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五华区还将加快推进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整合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探索性开展五华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五华文化惠民卡”的发行,培育“五华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加大对莲花池、马家大院和南强街庭院剧场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利用已经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五华区将着重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上下功夫,搭平台、树品牌、创特色、抓队伍,不断提升和壮大“昆明海鸥文化节暨昆明戏剧节”“百姓欢歌大舞台”“五华讲坛”“五华跑团”以及各街道办事处的品牌活动。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形成政府、社会、居民三方参与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局面。同时,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多方位的集中宣传、解读和培训,深刻领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精神,让依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构建五华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华区素以文化立区,人才聚集、文脉荟萃,未来的五华将充分发挥朱德、聂耳、闻一多等名人故居和西南联大、讲武堂等名胜古迹的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典范,全力推进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逐步恢复“柳营洗马”“九巷十三坡”等景观,推动翠湖片区、“昆明老街”片区、南强历史街区整体联动,打造古老与现代交融互补、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CBD,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发展也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五华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标准化为抓手,以均等化为导向,以基层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着力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五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

昆明日报 记者王恩国报道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